来源:智联招聘浏览:3592 次
很多人面对习惯性觉得只有在工作之外才能找到快乐。
其实不然,找对方法,工作也能快乐。
专注最在意部分,其余部分保持钝感
职场中,我们常常陷入繁忙的事务性工作,导致忽略自己真正在意的事情。
既想快速升职加薪,又想拥有工作与生活的平衡。想拥有良好的办公室人际关系,希望通过工作收获个人成长,最好在工作之余拥有一份不错副业。
想要的太多,但实际上我们很难同时拥有全部。过于追求完美只会让我们徒增烦恼,越来越累。
专注自己最在意的事物,并且只追求那部分,其余部分保持钝感,会让工作变得快乐很多。
比如你追求的是职级迁跃,那么最好专注培训自己的管理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。
如果你注重个人提升,可以主动参与项目活动,积极报名培训提升专业能力。
聚焦在当下,做好每一天的每一件小事,至于职场琐事和负面人际可适当保持钝感,迟钝一些,内心反而舒坦明朗。走好自己的路,才有空间去拥抱更好的未来。
学会张弛有度的发力,恰如其分匀速努力
有这样一个词,概括出了大多数职场人的日常:间歇性努力持续性懒散。我们都知道正确的事情要重复做,但却很少有人能长期坚持下来。
因为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,我们很容易一开始就付出全部时间和精力,久而久之便没了冲劲和热情。
说好要早起,却总在闹钟响后继续呼呼大睡;
说好要提升专业能力,可一有时间就忍不住刷手机;
说好要写出一个出色的策划,却总拖到deadline那天才敲下第一个字。
可以说,一开始有多用力后来就有多无力。这时候,轻装上阵的人往往回旋的余地更大。
村上春树曾在他的书中写到,他规定自己每天要写4000字。哪怕提不起劲,也会让自己写完;哪怕灵感迸发,也会在10页左右收手。
在他看来,不管是任何一种长期性工作,规律性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。状态来了拼命工作,状态不好就摆烂躺平无法形成规律性。
真正坚持到最后的人靠的不是冲劲,而是恰到好处的投入和喜欢。在工作中保持匀速状态张弛有度,工作才会事半功倍。
不强行赋予工作意义,工作本身就是价值交换
许多人喜欢在工作中寻找意义,似乎要是没有意义,那么自己的付出就没有价值。尤其对于机械式的重复工作,很难让人从中收获成就感。
但要知道,工作本就是一种谋生手段,其本质便是一场价值交换。我们用时间、精力及技能换取工资。而后如果还能提供额外的价值和意义,固然更好。但如果没有也不要强求。
另一方面,很多时候所谓的成就感、价值感其实在工作之外也能获得,我们不必非要在工作中找。
就像我的同事小静,在公司总务做一些打杂的活,但在工作之余喜欢写点文章发表在自媒体账号上。收入虽不多,但因有主业的支撑,让她不用过于担心生活,专心创作。长期下来,还积累了不少粉丝。
因此,当你久久无法从工作中寻找到意义,又暂时未遇到更好的工作机会时。不妨主动摆正工作在自己心中的位置,不强行赋予工作意义,照顾好自己的身心,保存好能量,好好生活。
当一份工作能让你赚到钱,便已然完成了其使命。成就感是附加品,不是必需品。想清楚这点,便能释然许多。
投入时间精力即可,不必搭进过多情绪
在工作中,很多人都会有意无意被工作影响情绪——
因为领导一次小小的批评,就难过好几天;想到要和讨厌的客户对接,就烦躁不安;发现同事背后讨论自己,便失望至极。
但如果一味地被情绪牵着鼻子走,那么工作无疑将成为我们痛苦的源泉。
有个词语叫“情绪成本”,大意是我们每陷入情绪一分钟,就会损失一分钟去解决问题。
与其将精力用在缓解情绪上,不如把更多的能量放在棘手的工作和关系中。遇到问题就处理,遇到烂人就远离。毕竟,本来一天至少8小时的工作时长,付出的时间与精力本就很多,就不要再将自己的情绪搭进去。
真遇到缓解不了的情绪,下班就去吃点好的。买买东西,看看电影,将工作与日常生活划好楚河汉界,把负面情绪丢一边。
毕竟,工作是手段,生活才是目的。工作的本质就是解决问题,过度的情绪不仅毫无益处,还会让人越来越疲惫。
沉稳工作,冷静做事,学会将感性从工作中抽离,才能真正远离工作的苦。
拥有自我清晰认知,别太在意他人评价
曾在网上看过这样一个故事:
网友小陈因工作原因被领导拍桌责骂后,一度很伤心,整个人陷入自我否定的情绪里难以恢复。
直到看到这样一段话,彻底治愈了她。
“管理的目的是将人力资源转变成更加高效、标准化、可复制的工具。领导不管是激励或是责骂,本质只是为了创造更多的生产力。所以,领导对自己的评价亦或是看法听听就好,不要将其当成你对自己的评价标准。”
这一观点,像极了知名经纪人杨天真曾提到过的“职场渣男心态”。就是凡事以目标为导向,按照自己的节奏工作,不被外在评价扰乱了自己的步伐。
她还提到了一个词语,叫“喜恶同因”。
大意是,你招人喜欢的某样东西,也可能成为招人讨厌的原因。比如你的能言会道,或是你的沉默寡言,有人喜欢,也有人对其厌烦。
因此,不管是在职场还是生活中,都不要过度在意外在评价。只要把握好一个原则,即:“保持自己的思考和见解,一切行动为目标服务”。